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于3月25日在法国梅斯落下帷幕。中国代表团29位残疾人选手克服国际大赛经验不足、参赛项目少等不利因素影响,在9个类别20个项目的竞赛中,取得6金7银7铜的好成绩,为国争了光,为8500万兄弟姐妹争了气,彰显了比学技能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志气和勇气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获奖的残疾人能工巧匠们,感受他们的风采。

郑云海,男,汉族,2002年出生,听力三级残疾,共青团员,杭州郑云海食品造型工作室创办人,高级中式烹调师、西式烹调师。擅长食品雕刻、艺术冷拼、泡沫雕刻、糖艺制作等,并在多所学校担任编外老师。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食品雕刻项目中获得金牌。

2002年,郑云海出生在杭州西湖区双浦镇,6岁时因为意外,加上医治不及时,导致听力神经断裂,只能靠戴助听器才能正常交流。

“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结果,并花了一万多给他买了助听器。”郑云海的妈妈施群英说,那时候的助听器很大,要套在耳朵外面,刚刚上小学的郑云海并不爱戴,“有小朋友会说,他不好意思。”后来,大一点换成了嵌入式的,郑云海才习惯戴上助听器。

虽然,常常陷入在无声的世界中,但郑云海很喜欢捣鼓,家里的机器玩具基本都被他拆过一遍。

他对线条、对空间也有感觉。

郑云海喜欢画画,家里日历反面的空白,都被他用水彩笔画满了一张又一张,“那个时候,想长大了当发明家或艺术家。”

正是从小练就的绘画功底,给如今的郑云海打下了一个基础。

初三毕业,郑云海入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中式烹饪专业。

一次校园开放日,郑云海在烹饪专业的技能展台上看到了一只只用胡萝卜雕刻的鸟、一朵朵用“心里美”萝卜雕刻的花,深深被吸引。

可是当他自己上了食品雕刻课后,才发现,食品雕刻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
于是他就苦练基本功。

比如,雕刻一朵月季花,需要练习握刀的手法、下刀的深度、花瓣的层次感。为雕刻出一个很好看的花芯,需要一遍遍尝试,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。前前后后花了两周时间,郑云海终于雕出一朵逼真的月季花,“切到手是常有的事,那段时间感觉手上无时无刻不贴着创口贴。”

学习的过程中,郑云海遇到了恩师李小明。

在李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,郑云海被选入了集训队。

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师生职业能力大赛冷菜雕刻项目一等奖,第八届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(浙江赛区)暨长三角美食文化周厨艺大赛荣获艺术冷拼项目金奖、食品雕刻项目金奖,2021中国创新与传统中餐厨艺大赛获果蔬雕刻金牌……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,让年轻的郑云海成为了领奖台的常客。

而这一次是郑云海第一次代表中国出战。

近两个月的集训,每天郑云海都会进行8个小时的模拟比赛训练,“越临近比赛训练越多,有时从早上六七点一直练到晚上八九点。”

真正开始比赛,郑云海却很平静,“最难的是国外食材的不确定性,这么多年的训练,我相信自己可以的。”

最终,郑云海凭借出色的发挥,一举拿下了食品雕刻项目的冠军。

五星红旗升起,郑云海难掩内心激动,放声高呼。

(综合自新华网、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代表团等)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