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听哭无数听众,是种什么体验?与记者谈起这个问题时,董丽娜只是淡淡地笑着,一如往常人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她,平和、温柔、坚毅。“我没有想到,在这样一个如此行色匆匆的社会当中,大家还会静下心来去听这些朗诵,会跟我分享很细腻的感受,我非常感动,也因为有了这些知音而觉得幸运。”董丽娜欣慰地说道。
这个毕业季,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,感动了千万网友。患有先天弱视的董丽娜,在10岁那年失明后经历了许多,她的努力与坚持让她创造了一个个奇迹,中传第一位视障学生、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主持人、97.8分拿下一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……“命运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我逼上绝路”,董丽娜用自己的力量开出了生命之花,而诵读是董丽娜心中的澄澈清泉。
董丽娜(受访者供图)
(资料图)
“诵读成为我跟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”
董丽娜喜欢用“朗读者”来形容自己。她认为,“朗读者”通过语言的方式,把文字所蕴含的那种美和它的意义去传递给更多人,跟更多人去共享一份魅力。
诵读对董丽娜来讲意义非凡,这是她跟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,同样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。
可以看到董丽娜的短视频平台上,最多的就是她诵读经典作品的片段,有网友留言“娓娓道来的嗓音,仿佛能治愈这世间所有的悲伤。”董丽娜告诉记者,她可以从诵读中汲取非常多养分。“因为诵读的都是经典文本,这些文本里住着一个个伟大的作者,他们的经历、他们的岁月、他们的灵魂、他们的所思所想,这些文字优美且内涵丰富,阅读本身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、一种滋养、一种间接去了解世界、了解更多伟大灵魂的机会。”
如何诠释好一个作品?对董丽娜来说,她会从内容出发,把自己化作一杯水,内容是什么,就呈现它什么味道。“我不会用所谓的形式去打动大家。我希望首先拿到一个作品,先让这个作品感动我,只有感动了我的东西,我才有勇气去跟大家分享。”
与诵读结缘是董丽娜觉得最幸运的事。2006年10月,董丽娜争取到了参加一个公益培训的机会,在播音主持专业培训课上,董丽娜第一次被语言艺术所吸引。“那时我发现语言的魅力真的是太大了,它本身就那么美,本身是一种艺术,从那开始,我就爱上了语言艺术。”2010年,董丽娜参加了“夏青杯”全国朗诵大赛,在比赛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老师,又欣赏了许多高水平选手的表现,近距离地感受了诵读本身,也被诵读深深地吸引到现在。
“去诵读,是我要继续去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”董丽娜坚定地说。“诵读本身对于经典文本或者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,是具有很大价值的。央广网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,在当下也有非常多元化的意义,我也特别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持续下去。借此来带动更多人走近诵读,走进经典,也爱上诵读,爱上经典。”
董丽娜(受访者供图)
没有先例却可以创造先例
能够有机会接触诵读,董丽娜回忆过往,的确很难。
董丽娜刚从盲校毕业的时候,对于视障人士,推拿是唯一的工作。尽管这份工作她不喜欢,也不适合,但董丽娜还是坚持做了三年。因为她无论如何先要保证自食其力,如果没有这份工作,只能待在家里。“无论如何,我先做,因为我要能够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之上,再去寻找别的发展方向。”
2006年,董丽娜第一次与播音主持结缘,认识到语言艺术的魅力后,她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。
诵读经典时,董丽娜时常会被作品打动,在名家的笔触之下,董丽娜的不同情感被打开,她也希望能在作品中跟更多的人去交流,让更多的人引发共鸣。董丽娜有了一个想法,她想去报考播音专业。
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,可以通过高考去报考播音专业,但对于当时的董丽娜来说,此前高考并没有接纳视障人士的先例,这无疑是一道门槛,但她没有放弃,经过几个月反复的邮件与电话沟通,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之下,最后教育考试院允许她在北京参加自考。
也因为董丽娜的坚持,自此之后视障人士都可以参加北京地区的自学考试,她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扇“新窗口”。而抓住机会的董丽娜,不仅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历。2019年的时候,她又决定考研。
为什么选择考研?董丽娜觉得在她的生命中一直有一个主题,那就是成长,她希望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。
董丽娜(受访者供图)
2019年,董丽娜每周工作六天,压力很大,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考研的准备当中。因为白天需要工作,她的备考时间便只有晚上,以及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。由于是视障人士,在查阅资料方面还有很多困难。盲文资料一页都没有,所有材料都需要请人扫描、校对,她再通过电脑的读屏软件读出来,听了之后才能理解、记忆。听读,本身就需要更多时间,为此要求她必须把时间安排得特别精准,需要更有效率地准备复习。在备考期间,董丽娜连除夕都不休息,就这样脚踏实地坚持了一年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她通过了中传的研究生考试。
让“特殊群体”不再“特殊”
考研很难,但对于视障人士更难。现今电子产品增多,一方面给视障人士提供了诸多便利,但另一方面,特殊群体和普通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开始逐步显现。
董丽娜提到,现今许多听读软件只能读字,但不能读图形,视障人士没办法阅读到所有内容。
如何消除特殊群体和普通人之间的数字鸿沟,让更多更完善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帮助到这些特殊群体呢?董丽娜认为,还是需要更广泛地去关注这部分群体。“在设计之初,有没有想到通用设计理念呢?我们所有的设计,都应该在不经过改变的情况下,让所有人都可以方便地运用到,如果这样的话,我觉得数字鸿沟自然就会迎刃而解。”
信息无障碍,惠及的不仅是视障群体本身,也是整个社会。董丽娜认为,让“特殊群体”不再“特殊”,打破普通人对于视障人士的刻板印象是非常重要的。“社会对于视障人士的了解程度,还比较低,很多人认为视障人士是不是要遇到很多困难?是不是要额外提供更多的,比如基础设施的支持,或者硬件的帮助?在某些层面自然是需要的,这是合理便利。但同时,视障人士自己能做的其实很多。我们也会竭尽全力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,不愿给其他人添麻烦。”
董丽娜在全身心投入于语言艺术事业之外,还一直在努力倡导与证明残障群体可以,也应该与社会融合。“我觉得很多时候,并不是我去跟别人说,‘你们要关注残障人士,你们要给残障人士提供更多机会。’就我而言,我更愿意从自身做起,我做得更专业,用这种方式让社会认识到,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。”
“哪怕我所做的只是杯水车薪一点点,但是我会继续往前走。”董丽娜说。
(记者黄玉玲 荆诗越 陈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