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褚英硕

“咚、咚、咚。”一阵敲门声响起,84岁的王大妈高兴地打开门,她知道是“妹妹”来了——63岁的伊淑敏提着一袋绿豆和水果走进门:“老姐姐,楼下的大集上卖的水果挺新鲜,我就给您送点来。”

两位老人同住在陶然亭街道南华里社区,是多年的邻居。伊淑敏身体还算硬朗,平日里一直关照着独居的王大妈。这样的情景在社区里常能见到——身体健康又热心的“低龄老人”,主动去关心身边的“高龄老人”。在小区里散步聊天,帮着采买东西,每天互报平安……老伙伴之间的守望相助,让社区里充满了邻里温情。

“多亏了淑敏,不管啥事儿都想着我。每隔一天都会给我打个电话,跟她聊聊天我就挺开心。她还经常来看看我,给我送东西、打扫卫生。”王大妈说。

“都是邻居,她的孩子不在身边,咱得多关照。我身体不错,也没家务事拖累,能帮就帮。”虽已退休多年,可伊淑敏每天都十分忙碌。从2006年起,她就开始与社区里的高龄老人结对子,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至今她已帮助了5名老人。

在帮助这些老人时,细心的伊淑敏发现,很多高龄老人在物质上并不缺什么,但精神上比较寂寞。“花甲助耄耋,更容易打开心扉。”在伊淑敏看来,同为老人,共同话题多,很多事儿也更能感同身受。

有一次,伊淑敏在电话里听出老姐姐的心情不太好,细问才知王大妈因为邻里关系在生闷气。“对门扫地总扫到我家门口,我心里不痛快,就想找你倾诉一下。”“这事儿您去找他,容易闹矛盾。您别生气了,这事儿交给我吧!”

放下电话,伊淑敏找到社区居委会的包楼干部,一起敲响了对门邻居的门,委婉地说清了来意。邻居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心之举让老人不高兴了,此后不仅帮王大妈打扫了家门口的卫生,还常主动上门询问老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。邻里矛盾解决了,王大妈的心结也打开了。

在陶然亭街道,像伊淑敏一样的“低龄老人”志愿者还有300余名,他们由熟悉社区的退休老党员组成。和老人拉家常,帮忙买菜、买药,上门打扫卫生,陪老人去医院看病……他们从身体健康、日常生活、精神需求上给予高龄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。低龄老人通过结对帮扶、志愿服务等形式服务高龄老人,已经成为街道助老服务的新模式。陶然亭街道一直在探索开展“时间银行”积分制度,鼓励“低龄老人”参与“以老助老”。

“我们尚有余力,所以趁现在多帮帮别人,等到岁数更大的时候,相信也会有人把这份关怀送给我们。我们在助老的同时,也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。”伊淑敏说。

推荐内容